时间:2018-06-20 14:02:02编辑:祜信
从13岁开始,耶律楚材大量阅读了中国历史上的《诗经》、《尚书》、《论语》、《易》、《春秋》等文史哲经典著作。到了17岁,已经是“书无所不读”,并且文章也写得很好。他经常到家乡附近风景秀丽的玉泉山一带游玩,玩到高兴处往往写诗作文抒发胸怀。玉泉山华岩殿后面有一个七真洞,洞里曾留下他刻写的不少诗词。
幼年丧父,耶律家的衰落,对耶律楚材的成长当然要发生很大的影响。耶律履虽然官居宰相之职,俸禄可能很优厚,但他平时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受到人们的称赞,“文献阴功绝比伦,昆虫草木尽承恩”,却不善于置家,一旦去世,竟然没有给家人留下一份可观的遗产。后来,耶律楚材在自己的诗中回忆他的父亲:“入仕三十年,庙堂为柱石,重义而疏财,后世遗清白。”不会完全是假话,“我考文献公,清白遗四壁”,大概确实是没有很多遗产的。尽管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拮据和不便,有时不免感叹“余生叹不辰”,但贫困的生活也能磨炼有志者的意志,“贫困志不渝,未肯忘平昔”。耶律楚材表示坚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耶律楚材在父亲去世后,经济状况虽然不太好,但学习的条件还是优越的,经过他的艰苦努力,短短几年中,竟然学到了不少知识。据说,他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而且文思敏捷,下笔为文,奋笔直书,很少改动,好像头一天就作好了似的。
楚材虽然幼年丧父,靠母亲杨氏抚养长大,但毕竟是宰相门第,父亲在世时又受到皇帝高度重视,所以,仍有一些高官显宦常与他们家来往。这些人经常谈起官场上的事情,加上楚材自己对社会现实、百姓生活的观察,激发了他为国为民做一些事情的愿望。而当时走上官场的唯一捷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按照金朝的制度,宰相一级官员的儿子,可以通过考试在中央尚书省担任官职。
耶律楚材基于自己的学问与个性,不愿意依靠父亲的余荫,参加那种含有照顾意味的考试,而决心和所有的举子一样进行公平竞争。这件事被皇帝完颜璟知道后,特意把楚材叫去考问他的学问根基与治国方略,感到很满意,并降旨让他参加正常的进士科举考试。进士科举考试是封建时代选用人才的最高考试形式,楚材于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参加了这种考试。同试者有17人,独楚材的试卷对答最好,一举考中了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