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7 14:59:50编辑:浩轩
甲骨文已经不是最初的简单符号,它是商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发达与成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从已出土的甲骨文看,其句子的构成已经具备了现今汉语的表达方式的雏形。不仅甲骨文中的词句已经具备了后来汉语表意方式的基本特征,而且甲骨文中的单字也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的主要特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内的“六书”,甲骨文字也已经大体具备了这“六书”所包括的内容。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朝,人们对神的崇拜已经具有宗教意义。人们通过向神灵卜问来预测吉凶祸福,这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甲骨文就记录了大量的占卜卜辞。
据研究发现,当时用于记录占卜卜辞的龟甲和牛胛骨是经过精心修饰的。在殷商时代,龟甲主要从南方进贡而来。据专家鉴定,出土于殷墟的龟甲多是取材于南方江淮、珠江流域的胶龟,其特大者则是产于我国近海的海龟。
学者们从一块已破译的甲骨上得知:商代武丁时期,一个雀地的诸侯一次向商王进贡“五百龟甲”。从其他甲骨文材料看,向殷王室进贡龟骨的人多为殷王之官或附属的方国之人。雀地的诸侯一次就送来500只龟,可见当时殷王室储存的龟甲数量是十分庞大的。
当时的社会,畜牧业已很发达,可以提供大量的卜骨。1973年在安阳小屯发掘的H99是当时存放骨头的一个窖穴,里面存放着大量未经加工过的牛胛骨。可见,卜骨也是预先收集,以备随时取用的。
从发现的甲骨看,它们都有被锯、削、刮、磨的痕迹。卜甲一般是将乌龟的甲壳分成凸起的背甲和较平的腹甲两部分。连接背甲与腹甲左右两边的甲片,就叫甲桥,其位置在乌龟的前后足之间。在锯开上下甲时,甲桥留在腹甲上。腹甲、背甲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整治。要除去鳞片、胶质等,背甲一般从中间剖开,并将中脊凸起部分锯去,在上面钻一孔。卜骨主要用牛肩胛骨,不分左右。其整治方法是将骨的顶端骨臼的圆形削磨成月牙形,以使骨臼与骨面平整。
甲骨经整治加工以后,还要经过钻凿才能用于占卜。钻凿是在甲骨的反面加工出窠槽,由呈椭圆形的凿和呈圆形的钻作用而成。钻和凿都只加工到距甲骨最薄的地方而不透过骨面。钻凿大致有三种:一是有钻无凿,二是有凿无钻,三是钻凿并用。
甲骨钻凿完毕,即已完成了占卜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当时的占卜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占卜的起始程序叫“灼龟”。钻凿的第一种和第三种,都是在钻处进行烘烤,这叫“灼”。第二种则在紧挨凿的左边或右边施灼,称“单灼”。在甲骨反面施灼之后,它的正面就会出现裂痕,直裂的兆纹称为“兆干”,横裂的称为“兆枝”。占卜者就是根据兆枝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祸福。
在占卜结束之后,把所问之事刻写于卜兆旁边,这就是卜辞。卜辞刻在甲骨的正面和反面的均有,但前者居多,这以武丁时期甲骨文为多。有的卜辞正面刻不完,就在反面接着刻。早期甲骨文中多见这种正反两面相衔接的卜辞。
殷人契刻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篇完整的卜辞可以分为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前辞,也叫叙辞或述辞,记述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命辞,也称贞辞、问辞,即命龟之辞,是向龟陈述要卜问的事。占辞,即根据卜兆而判断吉凶。验辞,即将占卜之后应验的事补刻下来。
甲骨上的卜辞除契刻以外,还有朱砂或墨书写的卜辞,这种书写的卜辞字形特别粗大,比同一版面上的刻辞字形大得多。
继发现甲骨后,大规模的发掘工作随之而来,于是,一座标志古代文明的都市遗址——殷墟遗址被发现了。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所在地。河南安阳市西北2.5千米的小屯村是遗址的中心,洹水两岸的后岗、武官村、高楼庄、花园庄、孝民庄、侯家庄、四盘磨、大小司空村等10多个村庄都在遗址的范围内,总面积约24平方千米。
上一篇: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
下一篇:姜太公治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