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27 10:18:05编辑:坤辞
在签署总动员之命令时,威廉被认为曾经对部下说过“你们会后悔的”。但他最终鼓励奥地利对塞尔维亚采取强硬政策。在战争期间,威廉更自任德军大元帅。
作为战时国务的最终决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负担实在太沉重。当战事持续,他越来越依赖部下的意见,以至1916年后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操控。战争期间,受到挫败感与胜利的幻想影响,威廉的策略摇摆不定。虽然如此,这位德国皇帝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象征。他依然能监督军事生产、颁发奖章与发表演说鼓励士兵。
另外,德皇依然有自由任命官员的权力,能掌握重要的军事指令。1915年,他撤换总参谋长小毛奇,改用埃里希·冯·法金汉。同样的,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后,威廉下令海军减少与英军正面冲突。
1918年,德军的最后攻势宣告失败,四面楚歌。很明显,结束战争将会是明智之举。而那时,威廉早已失去所有权力。由于他不满被部下架空权力,他尝试在战争末期的危机中争取主导权。得知德军大势已去后,他支持德军向协约国军队投降,以免德国为继续打仗而遭受灭顶之灾。
三、帝国崩溃
直到临近大战结束的几个星期,德意志帝国仍然坚固不动。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不久前已迫切要求实现和平与民主化,但促使德意志帝国崩溃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本身。
大战最后几年,独裁政权日益集中在鲁登道夫将军手中,到1918年9月,只有他及其最亲近的军事助手才认识到,德国的事业已经毫无希望。
9月29日,鲁登道夫从设在比利时斯帕的德军最高司令部向德皇报告,德国必须请求和平。他竭力主张,一定要按照民主的议会制的原则,在柏林成立一个反映帝国议会大多数人意志的新政府。
他要求立刻进行和平谈判,似乎是怀着两种打算:第一,他可以赢得时间去改组军队,并准备发动一次新的进攻;第二,如果德国崩溃成为不可避免,那么德国的文官或者民主分子将会请求和平。
当时找到了自由派的巴登亲王马克斯充当内阁首脑。在此内阁中,甚至包括有社会主义者。10月间,颁布了多方面的改革法令。俾斯麦体制结束了,德国变成一个自由的立宪君主制国家。
这些变革是符合鲁登道夫及其他将领的需要的,因为德国军事集团在德国处于危机的时刻,渴望拯救军队超过要拯救帝国。军队肯定决不会承认投降;那是商业诉讼中小人物的事。皇帝、最高统帅部、军官和贵族们正在卸下重担,粗暴地加到文官们的身上。
威尔逊总统无意中做了一件对他们有利的事情。现今他作为协约国的主要代言人(和平提议就是首先向他提出的),坚持主张,德国政府必须成为更加民主的政府。
这使人们回想到,在1871年击败法国以后,俾斯麦曾经要求法国在和谈以前应首先实行一次普选。跟俾斯麦并不一样,威尔逊是真正地信奉民主政治的,可在实际上,他的地位与俾斯麦是一样的。
他要人们深信,他是在跟德国人民本身打交道,而不是跟名誉扫地的高贵人物打交道。他所要的是由真正的德国提出请求并接受协约国的条款。
在德国,由于战争的灾难蔓延,许多人都认识到,德皇是实现和平的障碍。或者他们觉得,如果德国作为一个共和国出现在协约国面前,它将会获得较好的条款。甚至连军官们为了在军队溃散以前停止战斗,也开始议论德皇退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