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1 14:30:07编辑:强槐
600年前,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大部分人还非常愚昧无知,读不了书,也写不了字。但是那些会使用鹅毛笔这一高深技艺的人,都属于一个国际性的文学组织。这个组织的成员遍及整个欧洲大陆,没有国界,也没有语言和国籍限制。而大学正是这一国际组织的坚强后盾。有别于现代的防御体系,那时大学之间并没有界限。
如果一名教师碰巧和几名学生走在了一起,他们就会建立一所大学。这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有别于当代社会的另一方面。如今要建立一所新的大学,下面这些步骤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某个有钱人想为他所在的社区作点贡献,或是某个宗教教派希望他的教民接受良好的管理,或是某个国家需要培养医生、律师和教师。要想建立一所大学,先要有一笔存在银行里的巨款。然后,这笔钱会用来兴建教学楼、实验室和学生宿舍。最后,专业教师受雇来到学校,举行入学考试,大学就这样运转下去。
但在中世纪,事情不是这样处理的。一位智者对自己说:“我发现了一条伟大的真理。我一定要把我的知识传授给其他人。”于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愿意聆听,他就会宣扬自己的智慧,就像现代社会站在肥皂箱上的演说家一样。如果他是个有趣的演讲者,人们就会围过来,驻足聆听。如果他的演讲枯燥无味,人们就会耸耸肩,继续赶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群年轻人会定期来聆听这位智者的真知灼见。
他们还会带着笔记本、墨水和鹅毛笔,把重要的地方记录下来。碰巧有一天赶上下雨,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便来到一间闲置的地下室或是“教授”的房间。这位学者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年轻人们则席地而坐。这便是大学的发端。在中世纪,大学本就是教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组织。“教师”意味着一切,他所执教的地点则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