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3 20:00:00编辑:烁畅
还有人从当时明朝的内外处境来分析,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内外稳定。从当时的国内情形来看,明成祖即位之初,由于经过了三年的“靖难之役”,国内经济萧条,人心不稳,因此朱棣急需要恢复国内生产。而要恢复生产,首先就要稳定边疆,郑和下西洋就担负着这样的使命。
据史料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把当时横行的海寇陈祖义擒献朝廷。永乐七年,他又擒获了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献给朝廷。通过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期的明朝帝国无论是国内还是周边邻国都大大获益。倭寇活动大为减少,流民大量归来,东南海疆比较清静,商旅往来安全,从而保障了东南一壁的内外安全,促进了东南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目前,多数人认为郑和出使的目的是为了通好他国。因为郑和每到一地,都不厌其烦地告诉各国,天朝地图辽阔,百物富庶,风俗醇美,邀请各国君臣都前来观瞻中国的文物制度,并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郑和以及其他使者的活动,各国来到中国的使臣“相望于道”,前后不绝。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共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到过中国,反映了中国与西洋各国通好的盛况。
近来还有学者提出,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使命应随时间推移而有所不同。一种说法是,十五世纪初,铁木尔帝国崛起于中西亚,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铁木尔调兵数十万准备东征中国,但于次年二月死于途中,所以同年六月朱棣遣郑和第一次出使,大概是想联络印度等国抄袭铁木尔帝国的后方,牵制它东袭。
后六次则是为了寻求通西方的航路和达到通商的目的。还有一种观点虽然同意郑和后六次的使命如前所述,但同时指出第一次带有扩大贸易、提高威望和联络印度等国的三重任务。第三种看法则认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和东南亚、南亚沿海诸国建立一种国际和平局势,附带解决“疑惠帝亡海外”的问题,后四次则主要是向南亚以西,继续向未知世界前进,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不通中国的海外远国“宾服中国”。
以上各家之言,应该说都有自己的根据,使人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感觉,而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的真相,恐怕在短期内还难有定论。
上一篇:普陀山为什么被称为海天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