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读史网!微信公众号:a0668678

汉宣中兴实行了哪些制度 有什么影响?

时间:2018-10-18 21:00:00编辑:鹏骞


宣帝在民间长大,受过许多磨难,对于官吏的不法和苛政的残酷深有体会,因此在位期间特别重视吏治。他听说黄霸判决公平,于是初继位就建议用黄霸为廷尉正,主管诉讼,得到霍光的许可。黄霸多次解决疑难案件,执法公允,屡受宣帝嘉奖。

从本始元年(前73)到神爵四年(前58),宣帝曾7次下诏征召人才。他还多次派遣使者或丞相、御史的属官,到全国各地审察官员政绩,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者。史称“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行政机构的运作效率。

75163438dc8313b48d015e61b46be45a.jpg

宣帝对于基层官吏的选拔极为重视,认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他每隔5天就要听取丞相及下属部门报告本职工作,任命刺史、郡守、王相等地方官员时,都要亲自接见并仔细交谈,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政绩,听取他们将来的施政方针,并与其到任后的行为相互对照。

地节四年(前66),渤海郡闹了灾荒,人民不断起事。宣帝拜龚遂为渤海太守,并且问他:“何以治渤海?”龚遂回答说,百姓因饥荒而闹事,应该抚而安之。他请求一切便宜从事,不拘旧法,得到宣帝的同意。到了渤海,龚遂行文诸县:“罢逐捕吏,诸持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贼’。”于是百姓纷纷抛弃武器,拾起农具,重回田中生产,郡中很快安定下来。

宣帝认为郡太守的选任是否得当,对于当地官吏的办事作风和百姓的生活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太守更换过于频繁,会引起地方上的不安定,官吏无所适从,百姓生活势必受到影响。因此他轻易不调动太守职位,对于政绩显著的,或者颁发加盖国玺的文书予以鼓励,或者增加俸禄,或者赏赐金帛,或者赐以关内侯的爵位,而尽量不用调动职务来表示奖赏。但朝廷公卿大臣中如有缺位的话,一般都从优秀的郡太守中选拔人才接替。

由于宣帝对吏治的认真整顿,使得“汉世良臣,于是为盛”,最有名的就是魏相、邴吉、黄霸和龚遂。魏相字弱翁,是济阴定陶(今东山定陶西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茂陵令、河南太守、扬州刺史等官职,以执法认真而闻名。他被任命为丞相后,对内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对外主张避免战争,以减轻百姓的兵役和徭役负担。他还向宣帝建议赈济灾荒,派遣官员巡视各地,平冤狱,宽租赋等。

邴吉字少卿,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保护刘病已的时候,孩子年龄还小,长大以后根本就不记得他立过什么功劳。邴吉在昭帝时任大将军长史,很受霍光器重,升迁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昌邑王被废后,他向霍光推荐流落民间的刘病已,宣帝因此才得以继位。

宣帝对这些事情全都懵懂无知,他只知道霍光最初是派邴吉来三兆村迎接自己入京的,因此继位后,仅赐邴吉关内侯的爵位。地节三年(前67)邴吉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因为他悉心教育皇太子刘奭,才初次得到宣帝的赏识,从此官位节节攀升。魏相为丞相时,邴吉任御史大夫,神爵三年(前59)魏相去世,邴吉继任为丞相。

e3fe4615e33b58c53549baa9600f1514.jpg

邴吉从未向宣帝提起过当年救护之功。后来掖庭令收到一个名叫则的宫女的上书,称她曾经养育过宣帝,宣帝派人查问,宫女回答说:“此事邴吉一清二楚。”于是掖庭令把她带去邴吉府中对质,邴吉训斥她说:“我是曾经让你照顾皇曾孙,但是你不尽心喂养,有时还打骂他,你岂敢居功?只有渭城的胡组和淮阳的郭征卿,才是真正对皇帝有恩的人。”

掖庭令回报宣帝,宣帝这才恍然大悟,此后更为感激和重用邴吉。邴吉注重边境戍守、时令农情等大事,宽让不拘小节,很得属员和朝廷大臣们的拥戴。某次邴吉出外巡察,看到百姓斗殴,死伤满路,他不发一语,看到有人赶一头牛,牛吐着舌头呼呼喘气,他倒慌了神,匆忙上前询问:“你赶着牛走了多远啦?”

 1 2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