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05 13:12:05编辑:鸿涛
小时候,陈勇就有一个伟大志向,长大后也要向父亲那样,做一名解放军战士,可天有不测风云,父母一夜之间成了 “靠边站”的走资派,被下放到了 “五七干校”劳动,参军当兵的梦想破灭了。
正在这时,内蒙古的一个农场来北京招工,陈勇觉得这是一个为革命立功的机会来了,便下决心要到祖国的边疆去干一番事业,父母得知后,不同意他的这个决定,因为在他的前面已经有三个哥哥下乡当了知青,按照政策,他是可以留在父母身边的,况且家里的奶奶和外婆都需要他的照顾。
当时的陈勇是很有对立情绪的,认为这是父母自私,只为自己的私利而置革命事业不顾,你们年轻的时候,还不是扔下家庭出来干革命的?怎么?如今轮到自己的儿子就有私心了?一气之下,他给学校的宣传队写了一封信,决心与父母断绝关系,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干一辈子革命。
想不到,他冲动之下写的这份公开信被工宣队报到了北京市委,市委把它当成了典型材料,拿到《北京日报》上发表。一夜之间,陈勇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反潮流英雄。到了内蒙古之后,得到了当地组织的高度重视,不久入了党,当上了农场的副场长。
当然几年之后,有一天他收到了他大哥的一封来信,得知在他走后,奶奶和外婆因为没人照顾已经先后去世,父母亲也因为他的那封信中谈及了他们的私心,在干校受到批判,母亲经受不住折磨,也去世了,父亲的身体状况也不好, 已保送回京休养。他很后悔,为自己年轻气盛之后所造成的结果而感到痛心,直到现在每每谈及此事他都懊恼不已。
蔡立坚可以说是“文革”中由一名红卫兵小将转变为下乡知青的典型。1966年大串联时,她刚满18岁,是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高中学生。她随该校一支长征队去延安串联,途经山西 榆次县黄彩公社杜家山,这地方总共才5户农家,交通不便,非常贫困。
看到当地农民困苦生活的情景,蔡立坚心血来潮,当即立下当一辈子农民的誓言,并于1968年的3月真的来到了杜家山。落户后,她被选为副队长,在山村办起了学习班,每天组织村民学习《毛主席语录》,每天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偏僻的小山庄响遍了《东方红》、《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嘹亮歌声! ”
7月4日,《人民日报》专门为她的事迹发表了评论文章《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赞扬她的下乡举动,说知识青年下乡当农民“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反修’‘防修’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并一再宣称:愿不愿意上山下乡,走不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忠不忠于毛主席、忠不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不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试金石”。
当时的北京市“革委会”主任谢富治就公开说过: “我告诉你们,等到什么时候也得走,十年不招工,十年不当兵,等也是白等。”具体做法是:抓落后典型,组织大家来批判这些不听话的中学毕业生;强制毕业生参加某种学习班,彻底认识自己的错误思想,并表示愿意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
对于那些不愿到农村去的中学毕业生来说,不可能长期处于抵触情绪之中,更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上闲荡,时间一长,谁都有可能被迫就范。
据记载:北京101中学于1968年7月底分配57名到内蒙古插队的任务,到8月底仅完成了7名指标。8月30日,工人宣传队雄赳赳地进入该校,短短几天就取得“辉煌战果”。截至9月18日,报名下乡人数达144人,审批了122人,完成任务214%,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强制。
上一篇:针对知青问题召开的三次会议
下一篇:毛泽东提升李六如为最高检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