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读史网!微信公众号:a0668678

知青插队的背景介绍

时间:2017-12-04 16:25:07编辑:佑礼


大凡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60年代初的中国媒体上,洋溢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让所有的知识青年,不管是城里的或农村的,都明白农村的确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64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继续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论, 指出:本报发表的浙江省嘉兴县安家落户的2390名知识青年和到辽宁省金县梨树沟的27名城市知识青年的事迹,证明了下乡上山确实是城市知识青年的一条宽阔大道。

2月28日,该报又发表了题为《热情关怀回乡下乡的知识青年》的社论。指出今后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将日益增多,如何认真做好团结、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使他们落脚生根、开花结果,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这应当是各级党、团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9月8日《中国青年报》也刊载了一篇评论文章,鼓励城市青年积极投身到下乡运动中去。

这场知青下乡运动的再度掀起,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据统计,从1962年始到1966年8月“文革”爆发前,全国共有城市知识青年和社会闲散劳动力196.9万人下乡上山,其中知识青年超过百万,达到129.28万人,占整个下乡人数的 65.6%。

正如《人民日报》所载《百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成为新型农民》一文中说:到农村去,已在我国城市青年中逐渐形成一个革命浪潮,“它是推行党的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大事;它为我国知识青年开创了一条最广阔的革命化道路”。

但是,这场轰轰烈烈的下乡运动,随着城乡“四清”运动的深入开展,而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政治色彩。1962年,在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 辟危险”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 运动开始了。

顿时,全国上下都能感觉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政治气氛在紧张地朝每个人袭来。再加上当时苏联的“变修” 行为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为了不使我们的党变修,我们的国家变色,很有必要在青年人中进行关于红色接班人标准的教育,这些都无疑使知青下乡运动开始笼罩在“左”的乌云之中。

1964年9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表达的观点,就反映了这一点:

参加农业劳动是......革命的知青所应走的一条重要道路……农村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这三大革命运动的一个主要中心,那里各种斗争最尖锐最复杂。通过到农村去接受激烈的阶级斗争的考验,知识青年可以创造出促进自身思想革命化的极好条件……知识青年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普通劳动者,才能实现自身的思想革命化。在农村和劳动群众同甘共苦的生活可以使知青逐渐培养起参加体力劳动的热情, 端正对体力劳动的态度,并且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永远防止他们蜕化变质的一条重要措施。

实际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口号在此时也因此而完全被披上了一层政治理论的外衣,且因阶级斗争的调子越唱越高而变得更加不可一世起来。下乡是革命的,它有着光荣的远大的前途,否则是不革命的,就没有前途,这就是这句口号的真正意义所在。

听听1965年《中国青年报》1月7日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路金栋所说的一段话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