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04 15:05:52编辑:锟栋
事实上,从一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是以“动员”二字为重点,青年学生们不可能是发自肺腑自愿放弃学业、放弃前途、放弃城市中的优越条件去到艰苦的农村和山区苦度年华的。
国家当然希望青年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但国家又不能强迫青年,那就只能号召和动员了,一幅理想的充满虚幻的“广阔天地”的美景之图在诱惑着青年。而青年们尽管富于朝气、富于探索精神,但也希望国家能尊重他们的选择。无形之中, 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冲突。
在当时许多的青年人中,不但对国家提倡的“下乡上山” 运动有怀疑与抵触情绪,且还出现了一种逆反行为,即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中小学生的綴学之风,且愈演愈烈,到1956年初达到高潮。据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张奚若分析:学生的退学辍学,是每年都会有的现象,但这两年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则十分不正常。
其原因,一是动员中小学生回乡生产,农民认为反正也是回乡干活,书读多了也没用。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民靠记工分吃饭,孩子早些回家,还能多挣些工分。二是部分农民承担不起孩子上学的费用。三是随着1956年又一次的经济过热,到处出现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很多地方乱拉在校中小学生参加工作或到农业社担任会计,由此便引发了这场严重的綴学风。
据统计,1956年初,全国辍学的小学生达510万人,初中生达15万人,有的地方中学生退学休学的人数竟达学生总数的5070以上。这应该算是人们尤其是农民对动员中小学生回乡务农这种做法的一次无声的抵制。
随着经济冒进而来的是反冒进。1956年,国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开始压缩基建规模,进行整顿劳动组织工作。1957年1月12日,国务院就通知各地,从本月起,停止企事业单位自行从社会上招收人员。2月15日,中共中央要求各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严格限制人员的增加”。国务院还决定中等专业学校、工人技术学校停止从社会上招收新生。
接着,劳动部发出对城市失业人员进行清查和安置工作的通知。实际上,一切大门都向青年关上了。于是,当时包括就业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
对于城镇不能升学就业的青年学生,政府采取的是统筹兼顾的方针,适当安排。可问题是如何安排?安排他们做什么?成为政府的一大难题。
针对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和就业问题上出现的紧张形势,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刘少奇,于1957年春,在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五省进行了视察。从2月18日起至4月14日,历时56天,行程8000余里,沿途发表了一系列讲话。
讲话经整理作为《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于4月8日刊出,引起社会上的极大反响,后来还成为中小学毕业生的政治教材,也成了宣传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主要思想内容之一。以刘少奇南 下讲话精神写成的这篇社论,更明确提出:
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总的趋势将是有更多的小学和中学生不能升学,而城市就业条件有一定限度。
就全国来说,最能够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刘少奇的讲话应该说是毛泽东“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个指示的更具体的说明,为什么说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而在那里又是大有作为的呢?恐怕只有刘少奇的讲话才是最实在最直白的了,就连毛泽东自己也没有如此更具体更详细的解释。
上一篇:邓小平包产到户的谈话
下一篇:毛泽东最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