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读史网!微信公众号:a0668678

历史上的“八贤王”死因是什么 民间有什么传说?

时间:2018-11-08 13:50:42编辑:禄华


其二,太祖去世时,德昭27岁,德芳17岁,均已成年,根本不存在传位于幼子一说,也就是说杜太后所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赵光义以这个理由登基还是荒唐。

其三,若真有此事,赵光义和赵普又都是亲历之人,为何不在登位之初及时公布,以平息众怒,反而任由各种说法疯传。因为既是传位约定,大可不必深藏固封。

其四,太宗时所修《太祖实录》没有提及此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重修《太祖实录》才加上了这一条,这又是为何?

“金匮盟誓”乍听有理,却经不起推敲,与事实相差甚远。但不管事实究竟如何,赵普显然由此重获太宗欢心,也为自己东山再起加上了重要的筹码。后来的事情也一步步验证着人们的猜测,赵光义与赵普联手将他们各自的对手一同歼灭。宋太宗曾问赵普是否要传位于赵廷美,赵普一语中的,自古帝王传位都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难道陛下还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吗?

历史上的“八贤王”死因是什么 民间有什么传说?

这话说得相当暧昧,如果真有“金匮之盟”,传位于赵廷美那是理所当然,赵普如此说岂不是违约?再者,他说先帝已误,可见他对宋太宗登位之事了如指掌。赵普的对答坚定了宋太宗传位于子的决心,也坚定了自己重回相位之路,决定了赵廷美的悲惨下场。

太宗即位后第七年(983年),赵廷美被告“骄恣”、与卢多逊串通“阴谋窃反”,一再被贬。赵普以他多年的政治斗争经验推测,若对赵廷美的处分过轻,他便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于是他授意开封知府李符上书,称赵廷美心怀怨言,不思悔改,常想翻案。于是赵廷美罪加一等,又被贬为涪陵县公,发配到更为偏远的地方,宋太宗还派当地官员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赵廷美气愤难平,不过两年,于984年忧愤成疾客死他乡,年仅38岁,这与赵光义登基时的年龄相当。之前上书状告赵廷美的开封知府李符,因用刑不当被流放春州,不明不白地死去。赵普做事可谓干净,不留后患。

杨家将故事中所讲的“八贤王”,不管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史实都是一样的,在那个年代,他们不仅没有什么权势,而且命运相当凄惨。他们在太宗时代根本没有什么发言权,说得直接一点是自身都难保,所谓上打昏君、下打奸臣都只是人们的想象和美好愿望而已,根本不可能成为杨家的保护神。

有关太祖之死、太宗继位的记录,在官修史书中要么失载,要么语焉不详。而另一方面,野史或民间传闻所记却异常繁富,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非常少见。宋太宗自己曾经说过:为君为臣,作一恶事,载之简册,流传万载。

他对涉及当朝政治的舆论把持非常严格,他很怕自己有不光彩的事情载入史册,因而一改前朝不干预史料编撰的惯例,专门规定本朝的时政记和起居注,必须按月送他审阅,然后才能交付史馆。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宗实录》、《太宗本纪》靠不住的原因了,但凡涉及到宋太宗不光彩的一面,正史中都已隐去,甚或反话正说,粉饰美化。北宋末年进士江少虞编纂的《宋朝事实类苑》也大抵如此。

因为官方没有明确合理的说法,人们只好自己寻找答案,这也就是为什么官方越是讳莫如深,民间离奇传闻越多的原因。南宋之后,因为太祖的后代当政,这段历史的管制逐渐松动,许多说法浮出水面,很多人对德昭、德芳之死深表同情。有人把北宋灭亡,太宗子孙被掳劫殆尽,归因于赵光义虐待太祖子孙而招致的报应。有代表性的当属南宋之后问世的《古事比》和《七修类稿》,书中讲,灭亡北宋的金国大将斡离不,相貌极似宋太祖,北宋灭亡那是宋太祖索债来了。尽管这只是一种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法,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舆情民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