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7 14:43:05编辑:佑礼
这样就可以解除楚国对宋固的围攻。”普文公认为这个办法不仅可以调动楚军北上作战,以解宋围,而且在舆论上可避兔未报楚惠就和楚作战的指责,在军事上可避免劳师远征,逊受楚军与曹卫军前后夹击的局面,立即同意,并下令迸行军事准备。 至周襄王20年(公元前632年)3月,由原来两军扩充为三军 (每军约1.25万人)的晋军,相继攻占了卫、曹两国。
晋军进攻曹、卫,原欲引诱楚军弃宋北上,但楚军却不为所动,反而攻宋益急。宋国再次派人向晋国求援。这就使晋文公感到很为难:若置宋不顾,则无以报答宋襄公昔日相待之恩,势必贻笑于诸侯,而且宋国若亡,将陷全局形势于不利;若进而救宋攻楚,则原定诱使楚军于曹、卫决战的战略便将落空,在宋境决战恐无取胜的把握。
正当晋文公犹豫不决的时候,先轸说: “最好的办法是让宋国去贿赂齐、秦,利用他们去劝楚撤兵。同时把曹、卫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看到曹、卫的土地被宋占去,必然不听齐、秦的劝解。 齐、秦既按受宋国的贿赂,必然抱怨楚国不听劝解,甚至可能因此出兵。” 晋文公听了大喜,立即依计行动。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两国的调停,齐、秦商国也终于出兵参战,于是出现了晋、齐、秦三个强国联合攻楚的形势。
楚成王见晋、齐、秦结成联盟,中原形势愈发于楚不刺,唯恐后方有虞,决定撤兵回楚,避免与晋军冲突。但当楚军大部已撤至楚地申(今河南省南阳县〉楚令尹子玉率领的部队仍在 宋境。楚成王告诫于玉要适可而止,不能前进时就后退,切勿与晋军交锋。
骄狂成性的子玉根本不听劝告。他听说有人认为他指挥无能,就坚决要同晋军决战,并请求楚成王批准他的要求,增调兵力给他。楚成王匆忙回申,原是顾虑秦军东出武关,攻其后方,回国后发现后方安谧无事,乃派出六卒的兵力(共1000人左右)去增援子玉,希望他能侥幸取胜。
子玉得刦楚成王增派的授兵后,更加坚定了他同晋军作战的决心。为了寻找决战的借口,他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条件:如果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可撤离宋 国。这个条件,晋文公既不能答应,也不好拒绝。因为晋国出兵的本意,主要不在救宋,而在于打击楚国势力。
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理,楚军只解宋围,却要晋放弃曹,卫两国,主张立刻对楚军发起进攻。先轸则深悉子玉的用意,提出了一个更高明的对策。他说:“子玉的建议,可以使宋、曹、卫三国都复国。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把三国都抛弃了。楚国变成三国的恩人,晋国反倒与三国结怨。
我们本是来救宋的,现在却置宋于不顾,诸侯会怎样看待我们?盲目树敌,将来还怎么打仗?不如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条件是他们必须与楚绝交,以此激怒子玉来战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对策,成功地离间了曹、卫与楚国的同盟关系,子玉果然被激怒,率军向曹都陶丘急进。
晋文公见楚军逼近,立刻命令晋军退避三舍(90里)。这一撤退引起了晋军将士的不满,认为堂堂晋国的国君害怕楚国的一个臣子,简直是耻辱。狐偃向大家解释说.“我们后撤,是国 君为了报答在流亡时受过的楚王礼遇&那时国君曾许下诺言,如 果R后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晋军一定退避三舍。
我们撤退了,而 楚军还追上来,理亏的是楚军,我们就有理由进攻他扪!”这时,楚军许多将领感到事有蹊跷,建议停止前进。子玉却认为这是消灭晋军、夺回曹卫的最好时机,命令部队紧紧追赶,一直 追到城濮(今山东省濮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