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0 12:22:45编辑:锟栋
公元前630年,中国历史上记载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狄人攻齐,这在齐国北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就是秦穆公和晋文公联合讨伐郑国,虽然说这场仗没打起来,但却成就了一个老人。
在秦晋郑这场大战一触即发之时,一个七十岁的郑国老人,悄悄地来到了秦穆公面前,只三言两语,就从战略高度指明了秦国向东发展受到晋国遏制的现实,剖析了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秦只有保全郑国,并将郑国作为秦在中原的基地,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而拆散了秦晋联盟。
这次对话,不仅让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还留军帮助郑国抵抗晋国。结果是,秦晋两军的主力分别撤离,一场大战被消弭于无形,郑国的亡国危机被解除。这就是《左传》中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故事,它也被收入了高中语文课本。
看完这个故事后,掩卷而思,令人思绪万千,感叹不已。
战争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有效手段,而获取利益则是政治目的的更高追求。
烛之武为什么能够三言两语劝退秦师,这故事背后肯定会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玄机,还是值得我们大家再来细究和推敲的。我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认识,抛砖引玉,还请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们斧正。.
一是,烛之武这个老人不简单。
七十岁,即使是在今天,也算作是高龄之人,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
据说,盛唐时人们的平均年龄是50岁,那春秋时期呢,肯定达不到50岁。烛之武在那个战乱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够活到七十多岁,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简单。
而他作为一个终生养马的官员,在国家遇到危难之时,还能被推到外交的第一线,只身去说服秦穆公,这就是另外一种不简单了。
最让人佩服不已的是,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的他,居然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成功地说服了秦穆公,只言片语就解除了郑国即将遭受的战争威胁,拯救郑国于危难之际,成就了一番救国救民的功业,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号。
对于这个老人来讲,他绝对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不过,这个在未来将拯救郑国于危险之际的救世主,可能因为运气不够好或者郑国历代国君对他不看好的原因,只能默默无闻地活到了七十岁;在郑文公来求他的时候,各诸侯国之间的形势对他来说已经了然于胸了,他对自己的能耐很自信,否则就不会向郑文公发“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办事情了”这样的牢骚。
以三寸不烂之舌去止兵息戈,估计他想过,可他也不敢保证自己会成功,毕竟这个观点需要敌方统帅的认同。他还是努力地去做了,并且取得了成功。能有这样的成就,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有想过!
二是,佚之狐这个人有识人之明。
作为郑国的大夫,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拘一格地向上级推荐了这个没有一点名气,在国内一直担任“圉(yǔ )政”(类似于孙大圣的弼马温)的烛之武,这确实需要一种勇气和担当。
不过,佚之狐因为举荐了烛之武在史册上留下名声的同时,也因为这事而被后人诟病,因为有人说他将一个老人推向了危险的境地。
三是,郑文公这个人有魄力。
国家弱并不一定会灭亡,关键是要看君主有没有立国之道。
在强敌环视的夹缝中,能够让这个已经衰落的国家生存,这原本就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发现并破格使用烛之武,这也是一种魄力;
能将说服的突破口选择在秦国并完全信任了没有深交的烛之武,这更能说明他的远见。
可以说,郑国正是有了郑文公的胸怀魄力、佚之狐的知人善举和烛之武的急难从权,以及郑国的天命未尽,才将郑国从危难之中解救了出来。